历代名人在大名——孙膑设伏歼敌在马陵
孙膑(约公元前379.3~公元前316),本名孙宾,字伯灵,孙武的后人,齐国乐安镇(今大名县束馆镇)人,后迁至安乐镇(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生于阿、鄄(今山东阳谷阿城镇、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一带。战国时期军事家、纵横家,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孙子兵法》。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战国时期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一说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六月(一说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再次采用“围魏救赵”战术,率军直趋魏都大梁(治今河南开封市),诱魏惠王将攻韩之军撤回,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10万迎战齐军。庞涓耻于桂陵战败,又自恃兵强马壮,急于与入境齐军决战。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军,针对庞涓骄傲轻敌,急于求战的心理,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诱敌的战术,即使齐军在后撤的第一天挖了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到五万个,第三天减到三万个,制造大量士卒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冒进追击。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马陵(今大名县埝头乡、西付集乡马陵村一带)。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正是设伏最佳之地。孙膑先命士兵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又挑选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约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庞涓果然中计,放弃步兵,留下辎重,亲率轻车锐骑日夜兼程追击齐军。至马陵道时,正值傍晚,庞涓发现路旁的一颗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两旁齐军埋伏的弓箭手看见火光,万弩齐发,魏军不及防备,乱作一团,顿时溃散,庞涓在混乱之中中箭受伤,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愤愧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马陵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也是我国先秦时期最知名的夜战,还是我国历史上有详细记载的最早大量使用弩的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膑一生,坎坷多蹇。他才华横溢,兵法造诣高深,治军以律,用军以谋,战功卓著,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著名兵家。他的军事理论,也堪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战争问题上运用的典范。
作者:柴元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方志大名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历代名人在大名——孙膑设伏歼敌在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