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10:49:31 2010世界杯进球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國內有超過300個種族,每個種族都有其不同文化[219],且有數個世紀的歷史,並受到印度、阿拉伯、中國、馬來及歐洲文化影響[220]。傳統爪哇及巴厘舞蹈包括婆羅門教、印度教文化及印度神話的觀點[221]。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受印度建築影響最深,但也不乏中國、阿拉伯及歐洲建築風格的影響。

體育

编辑

主条目:印尼體育

印度尼西亞體育一般而言以男性比賽為主,觀眾常參與非法簽賭、下注[222]。羽毛球及足球為最熱門的體育活動,印度尼西亞國家羽毛球隊自1949年起在27屆汤姆斯杯羽球賽中獲13次冠軍,於羽球在1992年後成為奧運項目後亦取得許多獎牌,在尤伯杯也曾獲3次冠軍;藤球為傳統運動之一。

2018年8月18日,雅加达和巨港與萬隆联合举办了第18届亚运会。[223]

飲食

编辑

主条目:印尼料理

印尼巽他料理,包括Ikan bakar(烤魚)、Nasi timbel(蕉葉包飯)、Ayam goreng(炸雞)、Sambal(辣椒醬)、Tempe goreng(炸天貝)、Tahu goreng(炸豆腐)以及Sayur asem(酸味蔬菜湯),加了萊姆的水是用來洗手的,叫做Kobokan

Nasi tumpeng(塑形成圓錐狀並搭配多種配料的薑黃飯)

印尼料理是世界上最多樣化,最有活力,最豐富多彩且充滿濃郁風味的料理之一。

各地飲食稍有不同並發展出許多地區性料理,以當地物產與飲食文化為基礎,加上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例如印度、中東、中國和歐洲的影響。主食為稻米,搭配肉類和蔬菜。香料、椰漿為常用的食材,烹煮方式以煎、炸、烤等方式為主。

一些受歡迎的料理,如Nasi goreng(炒飯)、Gado gado(沙拉)、Sate(烤肉串)和Soto ayam(雞湯),遍佈全國各地,被認為是國家美食。2014年,旅遊部選擇Nasi tumpeng(塑形成圓錐狀並搭配多種配料的薑黃飯)作為官方的國家美食,稱其包含了各種烹煮傳統的多樣性。其他受歡迎的料理包括Rendang(仁當,一種類似咖哩但醬汁較少的印尼米南佳保料理或稱巴東料理),還有Dendeng(炸肉乾)和Gulai(一種類似咖哩的料理)。 另外有一種發酵食品Oncom,類似於Tempeh(天貝,一種豆類發酵食品),但使用不同食材(通常使用食品加工副產品,例如豆渣或榨油餅)和不同菌種製作,常見於西爪哇。[224][225]

藝術

编辑

哇揚戲(皮影戲)中的哇揚布爾哇(Wayang Purwa),途中描述般度的五個兒子,由左而右分別為怖軍、阿周那、堅戰、無種及偕天

印度尼西亞傳統音樂打擊樂器居重要地位,各部族的音樂通常與舞蹈相關[226],甘美蘭為印度尼西亞好傳統音樂風格[227],在外來文化影響下,發展出與外來音樂結合的風格如格朗章[ab](Kroncong)、當杜特(Dangdut)等。現代音樂曲風大致以搖滾、藍調、流行、節奏藍調為主。由於語言及文化相近,印度尼西亞的音樂在馬來西亞、汶萊及新加坡等周邊國家相當普及。

印度尼西亞舞蹈歷史悠久,形式多元、豐富,各部族、地區的舞蹈各具特色。風格上,爪哇、巴厘的舞蹈悠慢、細膩,蘇門答臘較為熱情、輕快,加里曼丹相對較為粗獷、簡單[229]。

在戲劇方面,以哇揚戲最流行[230],「哇揚」一詞在爪哇語意為影子[231],哇揚戲主要指皮影戲,而另有以人演出的人哇揚及操縱木偶的木偶哇揚。皮哇揚及人哇揚多取材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及《羅摩衍那》;而木偶哇揚以伊斯蘭教傳教故事為主[232]。

蘇卡諾執政時期印度尼西亞管制外國電影進口[233],於蘇哈托執政時也對電影進行審查[234]。印度尼西亞電影工業在1980年代達到高峰[235],但至1990年代初期即大幅衰退[236]。於2000年至2005年間,印度尼西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電影數量穩定成長[235]。

文學

编辑

穆尔塔图里的作品《马格斯·哈弗拉尔》的封面

印度尼西亞最早的文學屬民間口頭文學,包括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動物故事、民歌及民謠等[237],保有長久的口头传统,有助於保存自身文化及發展特色[238]。古典文學形式相當多樣,如每首4句的詩歌「板頓」(pantum)、傳記體「希卡雅特」(Hikayat)及長敘事體詩「莎意尔」(Syair)等[237]。現代文學中,包括描述荷蘭殖民地情形的荷蘭作家穆尔塔图里和無產階級作家及印度尼西亞著名小說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239][240]等。

媒體

编辑

過去於蘇加諾主政時期,設有資訊監管部門控制國內媒體及限制外國媒體,蘇加諾下台後,該機構被廢除,媒體自由也有顯著提升。電視市場除國營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電視台外,另有10家全國性商業電視公司及數家地區性電視公司;廣播方面有國營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廣播電台,另有100個地方政府廣播電台及400多個私營廣播電台[241]。報紙以天主教界主辦的《羅盤報》(Kompas)發行量最高,另有《社會使者報》、《獨立報》等,英文報方面有《雅加達郵報》、《印度尼西亞時報》、《印尼觀察報》等,中文報有《國際日報》、《千岛日报》、《印尼商報》、《新生日報》、《和平日報》、《世界日報》等[242]。

婆羅浮屠

建築

编辑

由於印度尼西亞位處赤道,氣候濕熱,許多建築物不建邊牆,助於通風及散熱,用以遮陽及擋雨的屋頂使用的材料相當多樣,在農村使用木板片、棕櫚或泥製瓦片,城市則採用紅瓦片[243]。宗教建築以佛教的婆羅浮屠(前世界七大奇景)和印度教的普蘭巴那最為著名,兩者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世界文化遺產[244]。